展會信息港展會大全

工作將被完全取代?在超級人工智能的世界里,人類生活是怎樣的?
來源:互聯網   發(fā)布日期:2023-05-29 06:04:14   瀏覽:4154次  

導讀:劃重點 騰訊科技訊 5月28日消息,在2008年上映的電影《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人類生活在完全自動化的未來世界里。各種各樣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負責所有的生產勞動,而人只需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蘇格蘭小說家伊恩班克斯(Iain M. Banks)的《文化》(Culture)系...

劃重點

科技新聞訊 5月28日消息,在2008年上映的電影《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人類生活在完全自動化的未來世界里。各種各樣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負責所有的生產勞動,而人只需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蘇格蘭小說家伊恩班克斯(Iain M. Banks)的《文化》(Culture)系列更進一步,他設想了一個人工智能變得足夠強大,成為超級智能的世界,其運作方式遠遠超出了目前的想象。

這些科幻作品是亞馬遜創(chuàng)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和特斯拉首席執(zhí)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最愛。在班克斯描述的世界里,資源極為豐富,人工智能“大腦”指導著大部分的生產。而人類則轉向藝術,探索浩瀚的宇宙,沉迷于各種娛樂之中。

即使現在看來,這樣的未來也依然有些遙遠。但是隨著Open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爆火,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促使許多人更加認真地對待這些想法。5月22日,OpenAI三位高管發(fā)文,稱“可以想象,在未來十年內,人工智能系統(tǒng)將在大多數領域超過專家的水平,其產出將與當今最大公司相當。”

去年夏天,許多技術人員最喜歡的在線預測平臺Metaculus上的預測者認為,要到本世紀40年代初,才會生產出一種人工智能,它能夠在與人類交談兩小時后,讓人類認為它是真人,具備足夠強的能力,可以組裝汽車模型,并能通過各種其他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認知測試。

但隨著人工智能領域在過去一年中取得的驚人突破,Metaculus上的預測者現在認為,這將在本世紀30年代初成為現實。與此同時,研究資金也不短缺,今年已經誕生了5家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獨角獸”(估值在10億美元或以上的初創(chuàng)公司)。

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可能需要比預期更長的時間。然而,超級強大的人工智能出現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這引發(fā)了一個問題:當它到來時,會對人類造成怎樣的影響?他們會像《機器人總動員》里那樣成為電視迷嗎?下面是在經濟學原理指導下進行的思維實驗,為上述問題提供了部分答案。

工作被完全取代?

不可避免的是,這樣的思維實驗涉及了許多相當大膽的假設:

第一,我們假設人工智能將是仁慈的、可控的,并與人類截然不同;

第二,我們假設人類文化不會因為技術進步而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以至于人們開始喜歡甚至崇拜人工智能。相反,我們只把人工智能想象成一種工具:一個虛擬的、超級智能的、極其便宜的機器人;

第三,我們假設對人工智能廣泛使用的限制,如能源限制,將得到解決。

2019年,三位經濟學家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本瓊斯(Ben Jones)和查德瓊斯(Chad Jones)模擬了人工智能的影響。他們發(fā)現,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實現所有生產的自動化,包括研究過程本身,從而實現自我改進,那有可能促進爆炸性的經濟增長。

幾乎無限數量的人工智能可以共同解決任何給定的問題,從而開辟了巨大的科學可能性。然而,他們的模擬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警告:如果人工智能實現了大部分(但不是全部)生產的自動化,或者大部分(但不是全部)研究過程的自動化,經濟增長將無法實現。正如經濟學家們所說:“制約經濟增長的可能不是我們做得好的方面,而是那些至關重要但難以改善的方面。”

已故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m Baumol)提出的一個觀點對此做出了解釋。在1965年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中,他和同事威廉鮑恩(William Bowen)研究了表演藝術領域從業(yè)人員的工資。他們指出:“小提琴手在標準音樂廳演奏舒伯特四重奏的每工時產出相對固定”。盡管技術進步提高了其他行業(yè)的生產效率,但表演藝術并未受到影響。因為即使價格上漲,人們仍愿意在藝術上花錢。需求是“無彈性的”,藝術在GDP中占據了更多份額,甚至拖累了整體增長。

鮑莫爾的例子指向了一個更廣泛的原則:如果人工智能能夠完全自動化的領域只是它無法完全自動化的領域的不完美替代品,而且對非自動化行業(yè)的需求很難改變,那么非生產性部門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將會上升,從而降低整體增長。

菲利普阿吉翁、本瓊斯和查德瓊斯指出,實際上,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如此。科技發(fā)展使大量農業(yè)和制造業(yè)實現了自動化,壓低了它們產出的相對價格。其結果是,人們將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醫(yī)療和娛樂等行業(yè),而這些行業(yè)的生產效率卻沒有得到同樣水平的提高。

在一個人工智能比最有才華的人類更有能力的世界里,鮑莫爾的研究還會有意義嗎?如果人工智能沒有具體形象,也許是因為機器人技術的進步落后于計算機技術,那么答案將是肯定的。

包括建筑業(yè)和制造業(yè)在內的許多經濟領域,顯然都是實體經濟。有無數的就業(yè)形式,包括許多醫(yī)療保健行業(yè),都需要聰明才智和穿越現實世界的能力相結合。在人工智能開始主導認知勞動的情況下,這些工作的重要性只會變得更加重要。人類將在現實世界中工作,或許在人工智能“首席執(zhí)行官”或“教授”的指導下。

但如果超級強大的人工智能也開發(fā)出了超級人形機器人呢?物質需求幾乎肯定會由機器來滿足。然后,人們可能會期望放棄勞動,就像《機器人總動員》中那樣。事實上,早在1930年,另一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寫了一篇題為《我們子孫后代的經濟可能性》的文章。

他在文中推測,一個世紀后,人們每周的工作時間將少于15小時。他預測,技術帶來的增長將解決“經濟問題”,并使人們將注意力轉向本質上令人愉悅的活動。誠然,凱恩斯的每周15小時工作制還沒有實現,但更高的財富水平減少了工作時間。富裕國家的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已從20世紀末的60小時左右下降到今天的不到40小時。

盡管如此,有些需求也許只有人類才能滿足,即使是在人工智能超級強大的世界里也是如此。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本質上令人愉悅的東西可能包括工作?紤]一下人類可能仍然發(fā)揮作用的三個領域:工作與娛樂界限模糊的領域、娛樂本身以及人類仍保留某些優(yōu)勢的工作。

娛樂和游戲

我們首先從工作和娛樂之間界限模糊的地方開始。雖然這個領域的工作時間在過去100年里有所減少,但大部分的減少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而且越來越多的富人比窮人工作的時間更長。凱恩斯的文章暗示了對這種奇怪發(fā)展的一種解釋。他將人類的欲望分為兩種:一種是絕對需求,也就是說,無論我們的同伴處境如何,我們都能感受到它們;另一種是相對需求,只有當這些需求的滿足讓我們覺得比同伴優(yōu)越時,我們才會感受到。

凱恩斯或許低估了這第二類需求的規(guī)模。憤世嫉俗的人可能會說,整個學術界都陷入了這樣的境地:對世界沒有明顯的價值,但學者們卻在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激烈競爭地位。經濟學家會說,對許多人來說,工作已成為一種“消費品”,提供的效用遠遠超過它所產生的收入。

游戲提供了另一個提示,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可能不會完全停止工作。數以百萬計的人從事娛樂和體育活動,在有些人認為無關緊要的活動中爭奪影響力。也許當機器人超越人類時,人們對觀看此類比賽的興趣就會減弱。但是,從人類已經淪為二流選手的體育運動中得出的證據表明,情況并非如此。

自從1997年IBM的“深藍”(DeepBlue)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擊敗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以來,人們對這項活動的興趣與日俱增。其他被人工智能“征服”的游戲,包括圍棋和競技電子游戲,也見證了類似的模式。過去10年里,全球視頻游戲玩家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去年達到32億人。如今,越來越多的玩家以競技或直播為生。

人工智能可能會增加這種興趣。正如班克斯推測的那樣,人類可能專注于“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運動、游戲、愛情、研究消失的語言、野蠻社會和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以及在沒有安全帶的幫助下攀登高山”,因為其他人大概也想看這些。

最后,考慮人類在提供商品或服務方面具有優(yōu)勢的領域,可以稱之為“人類溢價”。即使在人工智能超級發(fā)達的時代,這種溢價也能保持對勞動力的需求。其中一個方面可能是私人信息。只要人們比機器更愿意與其他人分享他們的秘密,那些被信任的人就會有選擇地向世界透露這些信息,準備好被機器吸收。記者可能會認為,調查記者仍然會有工作。

“人類溢價”也可能出現在其他地方。人們重視歷史、神話和意義。不可替代令牌(NFT)的來源可以在區(qū)塊鏈上驗證,其估值通常比像素相同但歷史不同的圖像高出許多倍。在看護和治療等領域,人們從他人與他們相處的有限時間中獲得價值,這增添了互動的感覺。人造鉆石的分子結構與天然鉆石相同,其交易價格卻大打折扣。在未來,帶有“人造”標簽的物品可能會特別受歡迎。

人的問題

如果“人類溢價”足夠大,甚至可能拖累經濟增長。我們可以將經濟部門劃分為有較大人類溢價的部門和較低人類溢價的部門:如果人類不愿意用機器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來替代人類制造的產品和服務,鮑莫爾效應只會加深。經測算的經濟增長甚至可能為零。事實上,如果極其強大的人工智能無法加速增長,那就意味著經濟已經從物質層面轉向了游戲、政治和其他領域。在這些領域中,人們最看重的是與他人互動。

也許將來有一天,人工智能將生產出全新的商品和服務,超越人類取悅他人和與他人互動的欲望。這樣一場競賽方式將揭示一些深刻的東西:人類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屬于“社會動物”?(金鹿)

贊助本站

人工智能實驗室
AiLab云推薦
展開

熱門欄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實驗室 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公司動態(tài) | 免責聲明 | 隱私條款 | 工作機會 | 展會港